清明节的画简单又好看,【我们的节日】丨清明节的民间习俗绘画

2023-02-13 09:55:16

“清明节下雨,路上的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在清明节描写了悲伤的气氛。 然而,古代清明节,除了凭吊逝者的悲情,还有万民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各种欢乐。 因此,清明既有小心翼翼地追逐远方的感伤之情,也有欢赏春天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但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什么时候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活动呢?

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代,忠臣介子在晋文公流亡期间割下自己的肉

他充饥。 晋公回君后,介子以功不讨好,手机老母隐居绵山。 为了请介子上山做官,晋文公放火烧了山让介子露面,介子和母亲都被烧死了。 晋公内疚不已,命人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逢年过节生火、吃凉饭,以示怀念故人。 清明节的空气正好在寒食节的第二天。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的习俗逐渐延续到第二天,融入清明之中。 再加上踏青等习俗也在清明节举行,清明节逐渐从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介子推的故事虽然有争议,但清明节也传了出来) )。

清明时节,气质清明,万物分明。 我收集了清明节有趣的民间习俗画。 接下来一起享受吧。

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被称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年:“三月清明那天,男女扫墓,挑着尊榼,轿子后挂楮锭,粲满道。 拜者、针者、哭者、为墓除草加土者、焚烧楮锭回、用纸钱置墓。 如果里面没有纸钱,孤独的坟墓就会继续。 止哭不归,走向芳树,择园,排队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未必是清明之际。 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了唐朝很盛行。 现在,清除杂草,放置贡品,在墓前烧香祈祷,点燃金块,简单供奉花束,寄托对先人的怀念的风俗仍在持续。

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祭扫》

二、吃寒食

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以说是最早的冷食大会。 冷食是指已经烹制好的熟食,古代常见的冷食有青团子、馕等。

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鱼龙彩旗四面浓厚。

千官醉坐,月回金殿头。 ”

三、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郊游的绝佳时光。 春游是指春游,又称春游、探春、寻春等,是指初春在郊外散步游玩。

“明朝皇帝中遇到清明,每个游人都从禁城出去。 九陌芳菲莺从内,万家车马雨初晴。 ”。 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清明踏青的风俗。

元代王振鹏(传) 《驭马踏青图》

清明节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唐朝已成为时尚。 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 宋代清明踏青的俗套更盛。 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地描写了清明青涩的情景:

“梨花风清,游子寻春出城。 收拾夜曲,柳属黄莺。 ”

古人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马。

四、放风筝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 从前,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 从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了线,任凭清风送到天边。 据说这能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项游艺活动,也能驱走厄运,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疾病都写在纸上,风筝高了就剪掉风筝线让它随风而去。 也就是说,一切疾病、厄运都离自己而去,也叫“放风筝”。

“草高莺飞二月空,拂堤柳醉春烟。 孩子从学校回来很早,忙着乘着东风放开纸鸢。 ”。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清明节放风筝的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纸鸢图》描绘了清明节放风筝的情景。

齐白石《春瑦纸鸢图》辽宁省馆藏

《春瑦纸鸢图》 (局部) )。

《春瑦纸鸢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一。 画家以写实手法,峭壁山石苍翠,旁边树冠叶茂,绿树封峰,生机盎然。 山上的石头上,红衣少年手里的风筝已经飘在高高的天空中,另一个褐色衣服的老人似乎在指导孩子放风筝。 上题识:“仰望万丈儒冠,一缕欲无云际之寒。 不见木鸢上空,诸君俗世未见。 ”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把自己住在石门附近的景色,请王仲言创作24个主题,并请齐白石按主题绘画。 齐白石经过精心构思,几次修改稿件,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石门二十四景》这部作品。 《白石老人自述》这本书记录了创作过程,“廉石和仲言说我出远门回来了,画的境界比以前扩大了很多。” 生活中最普通的风景,最简单的东西,最普通的生活琐事在齐白石的笔下很有趣

真是独创,笔致绝佳。

五、插柳

插柳起源于唐代。 人们还可以把柳树戴在头上,把柳树插在门上,以避免虫害,预报天气。 古谚说:“杨柳青,雨蒙蒙; 柳枝干了,天晴了。 ”宋代的“弄柳”习俗到了极限。

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清卖柳条》

六、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蹴鞠,即用脚踢球,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 战国时期出现了蹴鞠,最初用于武士的训练。 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常见“足不离身、足不离身、华庭观赏、万人仰望”的景象。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踢打带雏出远门。 和万里秋千的风俗一样。 ”这表明唐代踢毽子是清明习俗之一。 《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大臣们一起踢足球的情景。

“一脚踢在飞了好几次的鸟身上,秋千飞向了杨里。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描写了踢踏舞的技艺。 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还很豪华。 ”可见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普遍性。

元代钱选《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元作为北宋苏汉臣、元代钱选临摹,现收藏于上博馆。 这幅画色彩淡雅,线条古拙。 钱选题识:“蹴鞠图旧藏秘府,临摹今图。 如果不是天人革命,看了这个,说什么都行吧。 ”。 表达了仰慕这幅画的心情。

七、荡秋千

荡秋千开始在南北朝流行,最初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免禁忌改为秋千。 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传说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驱散病毒飞行。 另外,挥杆越高,象征着生活越美好。 清明节秋千最初主要是女性。

“杨柳染成绿色,描绘了清明二月的日子。 树隔着窗帘动,女性搅拌秋千很好。 ”。 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绘了清明荡秋千的风俗。 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的《杨柳荡千》描绘了这个情况。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的《杨柳荡千》

北京故宫博物馆

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彩色,长37厘米,宽31.8厘米。 一边附有清代梁诗正的题诗。 “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 五色和服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彩云相映成趣,掠过天空。 杨红杏媚春晴,终于到了花朝洲景成。 闲身轻踏空舞,天风吹度佩琼音。 ”《杨柳荡千》描绘了清明的景色。 杨柳春风飘舞,杏花春水相映,芳草萋萋。 嫔妃宫女出了闺房,草原上欢腾,秋千上,一个妃子风姿轻如燕,一个宫女近秋千,做着护卫状。 这张照片表现了主从之间的亲密关系。 画家们用纤细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生动的色彩,把嫔妃们描绘得苗条、轻盈、飘逸。 在技法上,本图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准确,笔墨细腻严谨。

八、斗鸡

斗鸡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寒食斗鸡在魏晋时期尤为盛行。 《斗鸡诗》 :“二部曹伍,群鸡焗以陈。 从早到晚,胜负还没分。 ”说的是斗鸡的场景。

斗鸡风到唐代依然盛行。 从清明开始,战斗到夏至。 不仅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晋斗鸡》

*上述资料已在互联网上收集。 如有错误或侵害,请联系变更、删除。

供稿: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 )。

清明节的画简单又好看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大全,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大全
下一篇:儿童节手抄报内容大全,六一儿童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2022儿童节手抄报黑板报内容推荐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