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历简介30字左右,「网络中国节·春节」春节的来历

2023-02-16 15:26:09

来源:光明网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之年对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具有重要意义。 清除旧布,驱除邪气,祝新的一年顺利下雨。 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系教授王杰每天为网友讲解春节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春节的有趣传说。 春节有元旦、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多个名称,但老百姓习惯把过春节称为“年”。 关于“年”的由来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其中之一,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凶猛怪兽,被称为“年”。 它的头触角长,凶猛异常。 “年”住在海底,每腊月三十就爬一次岸,寻找人肉,危害生灵。

人们多年来一直在争年,每到“年”,各村的人都扶老携幼,逃进深山躲去。 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大家收拾行李逃上山,老奶奶给了他食物,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 老人笑着说,村民有办法驱赶年兽。 只是需要村里的人帮忙准备点什么。 大家半信半疑,村里剩下几个大胆的年轻人,打算看看老人是怎么驱赶年兽的。

半夜,年兽像以前一样入侵村子,发现村子里的气氛和往年不一样。 村东老太太家亮着灯,门口贴着鲜红的纸。 年兽看到后全身发抖,吓得怪叫起来。 走近一看,奶奶家的院子里突然响起了“啪啪”的爆炸声。 那是把竹节扔进火堆,发出爆炸声。 野兽吓得全身发抖,不敢往前走。 这时,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 年兽一看,大惊失色,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原来,年兽最怕火、爆音和红色。

从此,人们知道如何应对年兽,竞相效仿。 到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放鞭炮,贴红纸,以待更老。 到了第二天,人们要早点出门,和亲戚朋友一起去,互相问候。 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提到的只是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 今天,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偶。 金文、小篆的“年”字都是由“禾”字和“人”字组成的。 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可以看出,年份和古代人们劳动和作物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种谷物的通称,就像今天我们把各种粮食蔬菜称为“农作物”或“作物”一样。 小篆的“年”字,把“人”字写成“千”,改为“禳”。 那个字形像是承载着成熟谷物的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表示着年成和收获的意思。 古人通过观察谷物的生长周期和天体的星星,产生了时间周期周期性往复的概念。 随着人们种植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具有完整的时间周期意义,被誉为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想象一下,从古代开始,人们在旧的农活结束、新的农活开始之前,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烛残年。 他们祭祀天地神灵,颂扬祖先的恩德,他们消灾,纳福拜年。 直到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从我们“过年”的各种风俗仪式中,以勤劳为代价获得的丰收的喜悦,我们先人敬畏自然、敢于面对和驯服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期待和向往。

“春节”从古至今,是一个逐渐形成、潜在完善和普及的过程。 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腊月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许多风俗习惯和文化精神。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在竹声中一岁就能消除

春风送暖进屠苏

拂晓的阳光照耀家家户户

大家把旧的桃子换成新的

在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新年。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才能休息,品尝美酒,享受难得的舒适时光。

以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以各种方式辞旧迎新。 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一年来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勤奋工作的彻底放松,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憧憬和梦想。 我们老百姓现在过年的各种风俗不仅有吉祥、喜庆、热闹、有趣,也有我们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演讲者: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系教授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光明网)

春节来历简介30字左右
上一篇:下雪打雷什么预兆,冬天打雷下雪,还下冰雹是什么征兆?
下一篇:2023年一月黄道吉日入宅,2023年1月29日运势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