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对联,春节将至话春联

2023-02-27 19:56:19

作者: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春节临近,年味也逐渐浓了起来。 作为春节重要文化标志的春联,也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场上,等待着人们选择购买。 在新年到来之际,送上祝福的春联,用工整简洁的战斗文字描绘了人们的感悟和向往。 春联不仅是装饰节日气氛的重要饰品,也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物象。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和习俗变迁,传统的“楹联”文化式微,许多人把春联当作摆设,不再具有文化内涵,年味越来越淡。 当人们为之叹息,呼唤更有年头的春节时,重新审视春联的发展问题也尤为必要。

一、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 古人相信桃树能辟邪。 《山海经》也有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其屈蟠三千里,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 上面有二神之人,一曰神篱,一曰郁垒,主领万鬼。 恶鬼,执苇索吃虎。 故黄帝行礼驱时,立大桃人,开门画神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桃木信仰由来已久,立桃人、画神郁垒、画虎、悬苇索的习俗早在黄帝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原始信仰的发展和道教的兴起,桃人逐渐演变为桃木板,在上面画上或雕刻道教印箓图案,吊在门旁驱鬼。 如南朝梁宗怀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帖画鸡家挂苇,插在桃符旁,百鬼怕”。 为了增强桃符的神力,人们在桃花板上写下神郁垒、驱邪降福的吉祥话,以驱邪、驱鬼、祈祷、避祸。 这种“问题桃符”的风俗,唐代已经有记载。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史丹恩0610卷》中,有一段写于岁日、立春日的连句,为岁日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唐人刘丘子创作,最早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清代楹联学者梁章铎笔下的《楹联丛话》年,五代后蜀国君孟昶题记的桃符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孟昶逐岁除,命学士言,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晚年(公元964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作,自命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该联词战整,具有吉祥丰富的寓意,可以说是春联的典范之作。 当然,这个时期的桃符可能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了宋代在各个阶层广泛流行。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日,常以新桃换旧符。” 据了解,当时正月初一交换桃符已是一种常见习俗。 五代至元末,受律诗、词、曲的影响,联发展迅速。 春联不仅内容日益丰富,书写春联的载体也从桃木板发展到了红纸。

明代,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春联”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的设置,来自明孝陵牙也。 帝金陵,除夕前要突然传情,公卿士庶家,要加一个春联。 帝以微行观,以为以笑为乐。 ”朱元璋成为天子后,除夕前突然发出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贴春联,穿微服巡视。 他绕了一家门口,发现春联没贴。 我问了服务员,得知户主是阉猪,不会写字,过年忙没叫人,所以春联没有张贴。 据说他根据户主的职业写了一部春联,名为《两手开生死路,一刀两断断是非之根》。 明清时期,春联大力推广,成为年俗的重要文化符号。 这是由于帝王的尊敬,而春联在民间也有很深的生长土壤。 对联的发展进入成熟的鼎盛时期,私塾教育有专门的对课。 也就是说,学习对联和对联的制作方法。 不仅培养了大量的联作者,其中也有解码、唐寅、纪昀等精通联语之道的大家。 民间有发展对联的浓厚氛围,春联自然也会发展繁荣。 当人们互致新年问候时,春联也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供人们观赏和品评。 联词的创作内容和书写水平是评价的重要标准,词典典雅、书法娴熟的春联,能彰显主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根据告示位置,春联可分为框架、横批、春条、斗斤等。 “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所谓的狭义春联。 “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多为四字吉语,如“仰望就高兴”。 “斗斤”又称“门叶”,呈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独门、影壁上,是春节时贴的“福”字。 春联文化兴盛的时代,家家户户门前不仅贴着春联,厨房、粮仓、畜舍等地也贴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春联。 贴在房屋内外的红色春联,透出浓浓的年关。

二、春联在现代社会的式微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追求现代文明和科技理性的同时,抛弃了许多传统文化,一些传统民俗现象也发生了变迁,春联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课程内容逐渐被淘汰,人们创作对联的能力也逐渐消失。 书写工具的变迁也对春联有很大的影响。 当钢笔、铅笔、圆珠笔代替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的时候,当键盘输入越来越多地代替手写的时候,毛笔字已经成为一种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由于这些变化,越来越少的人能自己创作和书写春联。

进入现代社会,春联的创作和书写逐渐专业化,随着广告印刷行业的发展,大量工业化印刷的春联也在生产销售。 这些春联虽然设计精美,但内容单一,风格相同,缺乏个性和创新,不仅难以适应各个家庭、各行各业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容易让人开玩笑、尴尬。 需要创作和创作的春联变成了只为装饰的象征符号,从百家争鸣变成千篇一律,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凸显,春节的神圣性越来越淡。

即使只剩下张贴春联的形式,很多人也因为缺乏春联的基本知识而弄错了。 例如,分不清上下,把旁边的徽章贴错了。 春联成对出现,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枝、上比、出句,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枝、下比、对句。 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仄起平收。 上上下下的联合叫连,叫全连,不可缺少。 春联一般为竖排,告示时按传统习惯上联为右,下联为左,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横幅又称“横幅”,具有总结、概括、点化的作用,要概括上下联的含义,内容上也要与上下联有关,且一般不用与联重复的字。

另外,现代城市化住宅结构的变化也对传统春联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公寓里,人们往往只留下一对入口。 另外,现代很多房子不注意建设和装修,没有留下适合贴春联的空间,春联只能贴在门上,但很多门的设计考虑了安全、通风、美观等问题,但没有考虑贴春联的必要性,贴春联

三、当代社会春联的复兴之路

首先是复兴传统文化,提高民间创作和书写春联的能力。 在现代,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视,《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等基础读物开始流行起来,课程和书法等课程也在校内外不断增加。 在上海的话,会有改善传统课程,并推广到国语课的教师。 上课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很多好处。 它不仅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还包括修辞和逻辑的训练。 书法的普及和普及已经渗透到许多学校,上海市教委不仅联合市书法家协会发起了“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而且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书法教育示范学校,通过辐射指导作用提高了全市的书法教育水平。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楹联习俗”的保护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不仅通过上海市高校师生楹联作品书法展、楹联赏析与创作课程、春联词征集、春联笔记等一系列活动将楹联文化传播到校园空间,还通过联合开展活动等形式

其次,利用各种活动和媒体,开展春联招募、写歌比赛活动。 其实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已经组织了春联的征集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 特别是每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举办春联活动,向海内外电视观众展示春联魅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 网络广泛普及后,通过网络媒体加大了对春联的宣传,各地可以在网上观赏和学习春联,形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最后,通过个性化定制,满足人民大众对春联多样性的需求。 在商业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已经提供了个性化的春联服务,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书写春联。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专业化、个性化的体验。 一些企业利用楹联文化知识,开发相关小程序、电脑游戏,通过虚拟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创作、设计、投稿等体验活动。 就像微信定制春联一样,只要AI在写春联的小程序里写下新年愿望,点击运笔就会自动生成春联。

春联是春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增加春节年关的重要因素。 春节期间,亿万中华儿女通过春联这一民俗现象建立文化认同。 充满祝福和憧憬的中国红,是维系国家感情的纽带,彰显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繁荣的今天,我们既要学会继承传统的“乐联”文化,又要发扬创新谱写时代的连句,让人们在春联中感受春色和年关,体会幸福和希望。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传统春节对联
上一篇:企业大门春节对联,门店公司对联100副
下一篇:八个字的春节对联,春节对联大全,贴这些对联红红火火一整年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