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来历和寓意,春节为什么要拜年?聊聊拜年习俗的历史和由来

2023-02-27 20:10:01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人们早起,穿上新衣服,由父母带领后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

然后,用吉祥的语言向对方祝贺新年,说“祝贺新年”。

主人家用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新年的正确时期必须在除夕零时以后。 这时,新的一年真的开始大家一起庆祝,比零时还早的是拜若期。

庆祝新年的方式各不相同,有时族长会带领几个人挨家挨户地庆祝新年。 有些同事之间邀请了几个人来庆祝新年。 有时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庆祝,被称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传统的拜年方式外,还盛行礼仪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等。

比正月十日晚的话就是晚年。 这个时候,新年的庆祝气氛变淡了,拜年就避免了令人遗憾的应急或救济性质。 民间有句谚语:“下定决心庆祝新年不晚于15天。”

那么,“庆祝新年”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头头上有角、嘴巴像血钧一样的怪兽,人们把它称为“年”。

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它从山林里出来,捕食人。 人们只好把肉食准备好放在门外,然后关门,躲在家里。 第一天早上,“年”吃完饭,扬长而去,人们开门见山,表示祝贺。

有一年,又来到村子里,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声音。 于是又一年,在那一年到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纸,挂着红灯笼,年到了,人们在空心竹制成的炮仗中摔在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终于迎来了一年。

所以,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惯。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6节描写北宋汴京的时云。 “10月1日正月,开封府关闭,起火三天,士庶很早就互相庆祝。 ”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写道:“京师元旦,上朝官至下人,道路交错者连日称为‘拜年’。 但是,老百姓各自向亲戚朋友拜了很多果实。 朝官往来,很多普绪性的爱都不是专业的……”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写道:“男女相继拜完家长,主事率卑幼,拜见邻人亲友,阻止子弟代贺,称为‘拜年’。 有人不接触到最后一岁,这时也互相拜门……”

过去,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祝贺的习惯。

宋人周辉《清波杂志》年曾说:“宋元之佑年间,新年庆典多是以佣人点名的方式举行。”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阔,登门拜年,既费时又费力。

因此,一些关系不大的朋友,并不是自己去,而是拿着用梅花便签纸裁的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收件人姓名、地址、恭敬地话的卡片去打招呼。

明代的人们拜年了。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而通谒,名纸朝庐; 我也和人一起投了几张纸,世人恨简不虚此行”。

这里所说的“名片”和“姓名拜见”就是今天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感情联络和问候,方便实用,至今仍盛行。

从清朝开始,年初巡礼时增加了“团拜”的形式,

清人艺兰主《侧帽余谭》年曾说:“京师岁初,定期拜会,以联年谊,敦乡情”,“岁岁以价年书订客,设宴,实日欢”。

从明清开始,拜年的顺序是先拜天地神帙,再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家人轮流互相拜。 向长辈行大礼,奖励孩子,向长辈郑重问好。

拜望亲戚和家人的顺序,首先要拜望本家; 中二、中三拜叔叔、婶婶、岳父等,到16日为止。 在现代,多进行团拜,在年终时寄贺年卡和贺年卡。

拜年的来历和寓意
上一篇:关于春节的十大传说,过年的传说
下一篇:春节贴春联怎么分左右,春联上联和下联怎么区分如何贴 对联上联贴在左边还是右边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