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网,周易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信仰

2023-03-01 04:19:07

——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信仰建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在振兴中国文化宏伟愿景的激励下,中国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信仰”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此,《上海文化》 2015年开设专栏,连续3期连载南京大学教授、四观书院文化导师潘知常老师的文章《让一部分人先信仰起来——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讨论,由《上海文化》杂志、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四观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信仰建构”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3月26日在北京四观书院召开。

被邀请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如下

党校任登第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宋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摩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家宏教授、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

此次研讨会由四观书院副院长王一担任学术主持。

以下是根据周易玄老师的发言录音整理的。

各位,我是学术界的先贤。 我以后作为后辈,幸运地被列入其中。 我很珍惜这个,特别希望各位大德受益。 关于这次论坛讨论的内容,虽然内容并不浅薄,但是我想冒昧地说一下,请您批评指正。

今天的主题,关键词是“信仰”这个词。 刚才老师从很多方面对我说了很多,让我学到了很多。 其实,“四观书院”的命名,与“信仰”一词本来就很有关系。

《易经》和《史记》对《易经》的起源问题几乎是同一个词。 ——“古圣人包祭氏王天下也,仰者似天,俯者见地法,鸟兽文与见地宜,远取诸物,近取诸物。 于是变卦,通万物之情,通神之德。 ”所以中国文化是从“观”字开始的。

那么观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观”这个词的意思之一,包含着“信仰”。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看书,看文字,有几个水平的读法。 这种读法是: 《易经》“拉且说,拉则长,长则长,长则长,长则长,长则长,长则长。

读书,最底层,我管它叫“文字般若”。 读文字的表皮,抠字眼。 不升华的话,很容易变成文字障碍。

所以升华了。 第二层是“清洁般若”。 通过读书进入清凉舒适的境界。 这本身就是通过读书来掌握的。 文字本身既是工具,又是竹筏,是引领我们穿越智慧彼岸的工具和竹筏; 那么修业就是移动这个工具、这个竹筏的动力。

第三层境界是有筏、有动力后到达的智慧的彼岸,我称之为“实相般若”,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同样,根据《易经》触类旁通的思考原则,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也有三层。 第一是字面上的意思;第二层是引申义; 第三层是真义。

例如,“观”字的本义是从观察到知觉,从知觉到自觉,从自觉到领悟。 因此,通过观察感悟是一个学习、传授的过程,观字表示教与学。 道家的道场被称为“道观”,以道为教育的根本,以道为学习的目标。

从看字入手,观时触心与心,出观念、出观念、出态度、出价值观、出价值观、出信仰、出信仰、出精神。 所以,一个观字,代表着精神和信仰。

孟宪实教授在上次的课上,把重点放在了“贞观之治”上。 这个“贞观”,其实也来自《易经》。 原文曰:“吉凶之道,贞胜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之一也。 ”

贞操的本意是坚持坚固,不易改正,故有“贞固”之称,亦称“忠贞”,代表永恒。

根据010(30 ) 10“同时性相应,同气相求”的旁通原则,“贞”的谐音通“真”。 贞字同时代表着真实、真实、诚实、真朴。 也就是说,只有真实、真实、真朴、诚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坚定而坚定。 因为真的一定是对的,所以有“真金”、“真理”、“真的”的形容。

贞观是什么意思? 是真实、真诚、真实、正确、永恒的观念、信仰、精神。

唐太宗以真实、永恒的信仰和精神为旗帜,营造了一个震惊古今中外的盛世局面,即我们耳熟能详的“贞观之治”。

今天我们经常说要做到三观而破坏,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书院提出了四观精神的理念。

据上一位毛佩琦教授说,我认为他害怕信仰,我非常赞同。 我对信仰的感悟至少有四个方面。 第一,信仰是恐惧。 第二,信仰是志,终极志第三,信仰是智慧第四,信仰是境界。 稍后将具体论述。

刚才有几个老师从宗教信仰谈起了这个信仰。 例如,是莫罗医生。 孟宪实老师提出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信仰的问题,可惜他没有展开论述,我早就感动得产生了共鸣。

曾经有很多人相信我的信仰是什么,佛吗? 是路吗? 我既相信,也不相信。 我的信仰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刚才,有几个像摩罗老师一样的老师谈了信仰,谈了宗教; 李景林老师说,到了周代,已经有了完备的宗教系统。 但信仰从宗教开始,就要提到有神论、无神论的问题,或者唯心、唯物的问题,这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所以中国的祖先,一讲信仰,就完全避开这个话题,同时包括这个话题,没有神,没有神,只有唯物唯心,你自己参加。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她是如何建构、如何论述的呢?

先看看信仰吧。 信,就是相信,就是真诚; 仰面,表示她很高,连我们都很高

只能去仰望。她在我们的心目中,高高在上,望而生畏,让我们敬仰、景仰、仰仗、仰止。

说明信仰这个东西至高至大至上,高明莫及,这种东西,儒家形容为天,道家形容为道,佛家形容为佛,耶稣基督形容为上帝。名相不同,但其内涵,或许有相通之处。

所以从这里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观,是自上而下的,是从大到小的,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这个自上而下、从大到小、宏观到微观,其实又都是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

这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就是制高点,站在生命的制高点,站在人类的制高点,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俯瞰一切,统领一切,总摄一切、引领一切。那么什么东西符合这个标准呢?第一就是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第二就是志向,至高无上的志向,所谓“壮志凌云”即是;第三就是境界,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三者都在信仰范畴之类,也可以和“信仰”对等互换。

儒家把天作为信仰,源自于《易经》,《乾卦》这样表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经》把这个信仰,称为“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对至高无上,无法形容了就把它称为“形而上”:“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老子明白了这个道理,《道德经》中对信仰有如此表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意思就是把最大的东西抓住,天下都会跟着你走,而且畅通无阻地走,最后使天下得到太平。

老子这句话,我认为完全就是《易经》从形而上开始,以道制器,到别出心裁,到穷通变化,最后到推行天下、举措天下句义的翻版。

回到刚才的话题,我认为信仰首先是一种敬畏。

为什么是敬畏?孔子在《论语》中首先提出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命,则无畏也。侮大人,狎圣人之言。”孔子这里所敬畏的,其实就是信仰,在孔子这里,他把天命作为最高信仰。天命就是天道,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天道,而大人、圣人都不过是天道的代言人,在这里,天与人是统一的、是合一的。

人只有有了敬畏心,才不会做出格的事、丧心病狂的事、舍本逐末的事。所以信仰是一种敬畏。

如何让人敬畏呢?树立信仰。怎么树立呢?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信仰是一种智慧,是向内求、是对自性光明的发现与发掘。

《易经》对于如何树立信仰,做了这样一个表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就这么简单,“以神道设教”,神道就是信仰。所谓神道,就是神秘莫测、不可思议之道。不论出世入世一切神妙不可思议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诚明,是仁心,是佛性,是道心。

从神妙本心中流出的教育方法,就是神道设教。

天以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不乱作为神道,惠及苍生;

圣人以本性内具的仁义忠恕为神道,教化民众。

而平时事相中都蕴含着神妙的理体。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深植在每个人内心的,不是由外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之中,所以“反身而诚”、回光返照契入真诚的内心,便“乐莫大焉”,就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这就是颜回之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奥秘所在。颜回那么贫穷,然而淡然安乐,这是自性的快乐,非五欲感官之乐所能比肩。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圣外王”、“明体达用”。

《中庸》里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就是谈到了信仰的教育。诚者信也,心里一分诚明,则一分受用。十分诚明,则十分受用。所以信仰,首先还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内心的诚明。

所以这个时候,信仰就是真心,由回归真心而生发出智慧。这样的信仰,超越了有神论、无神论,也超越了唯心和唯物。

《易经》里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就是对这种信仰的无比赞叹与绝妙描摹。

这种信仰,也是自三代以来的千古心法,所谓的“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的也就是这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是凡人之心,是没有智慧没有信仰之心。道心是信仰和智慧。没有信仰和智慧的人心是危险的,起心动念都在想害人,也是在害己;而有了信仰、有了智慧的心以后,就能够“显微阐幽”、“彰往察来”、“明察秋毫”了。这也就是人心和道心的区别。

道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因为这个“神道设教”的关系,我提出来,中国文化具有三个“神”的特征,即所谓“三神”——神奇、神秘和神圣。

这三神缺一不可,缺了一个,都不是中国文化。

第一是神奇,代表了能力。中国文化只要学通了,功能都是神奇的。譬如中医,学通了就是神医,在很多方面,只能令西医望洋兴叹。但是你没有学通,不能代表中医哦,那叫半瓶水,不但代表不了中医,可能还令中医蒙羞。带兵打仗,中国文化学通了,就是用兵如神;写字画画,中国文化学通了,叫做下笔有神;当你中国文化学通了,能够视通万里时,就可以“神机妙算”。

第二是神秘,代表了智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人用一个“玄”字来形容这种博大精深。玄字是形容天的幽冥莫测,形容海水的深不可测。我们把中国文化学通了,有两种让人看不懂的情况,第一种是你太博大了,别人看不懂你。譬如孔子年轻时拜访老子,就看不懂老子,所谓“老子犹龙也”。第二种情况是中国文化学好了,越学越低调,低调得让人看不懂。

第三是神圣,代表了使命与信仰。神圣有什么用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其实最了不起。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和终极追求就是使命和信仰。有使命和信仰的人,知道要去向哪里,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比如刘备,不具备神奇的能力,也不具备神秘的智慧,却能把最有神奇能力的关羽、张飞、赵子龙聚到一起,把“得一而可安天下”的卧龙、凤雏诸葛亮、庞统都聚到了一起。凭的就是神圣的使命感和信仰。

潘知常教授上次在书院讲《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论神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比他厉害;论神秘,他一眼就被妖精看穿,谈不上神秘,读者和观众都替他捏汗,但最后他却能一路化险为夷终于取得真经。而又神奇又神秘的几个徒弟,都是去辅佐他,这就说明了一点,人一旦具备了神圣性,所有神奇的、神秘的力量就都会来辅助你。

第三,信仰是志向。这个志向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同时也可以还原为一个整体的。信仰包含了志向,志向也是一种信念。所以信仰包含了信念,但是信念并不能包含信仰。志向有很多种,大小各异,各个不同,所谓“人各有志”即是。但是信仰却是终极的志向,最大的志向,根本的志向。前面我讲过,你只要具备了最大的,接下来就能自上而下、从大到小,一以贯之了。

比如我们四观书院,提出来四个观,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多元协和的天下观,己达达人的人生观,推仁弘毅的价值观,这四个观从宇宙观的宏观开始,到价值观的微观结束,都是一个整体,是一以贯之的。

中国文化讲和,这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高表现形式。和就能整合、融合。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崇拜龙?龙是六种动物的融合与整合,鹿的角代表了鹿,鱼的鳞代表了鱼,蛇的身代表了蛇,马的脸代表了马,鹰的爪代表了鹰,凤的尾代表了凤,六种不同的动物竟然能相融、兼容,就很了不起。所以这就是和合的精神、包容的精神,把敌人和不同于自己的都能跟自己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就很了不起。鹿再厉害还是鹿,蛇再厉害还是蛇,但它们一旦融合,就能成为龙、成为神。

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统一,这个境界很高。多元协和的天下观,就是指具有无穷包容性的胸怀,能容得下别人,才能把别人融于我为一体;己达达人的人生观,还是从这个宇宙观贯彻下来的,主要还是和。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自己。为什么中国文化历来只谈成就别人呢?为什么不谈成就自己呢?因为成就别人的同时,自己本身就获得成长和成就了,不用谈,最后一定成就;但是如果光谈成就自己,就打不开格局,发展下去,容易陷入小我,以自我为中心,最后反而成就不了。推仁弘毅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弘毅,弘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你在弘毅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贯彻你的信仰。所以这四个观,都跟信仰有观。

所以我认为信仰有四个层面:敬畏、智慧、志向和境界。而信仰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和”。

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和平四观”。是一个非常高度的概括。

信仰是志向,也是梦想。第一次和孟宪实老师认识时,我给王一院长说:“孟老师的名字很有意思。让梦想照进现实,把梦想变成现实。”说明信仰虽然很远,但是他关乎当下,关切现实,甚至能指导现实的发展。

王阳明先生谈志向说:“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孟子说:“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就同样说明了信仰的重要。

所以清代名臣曾国藩才会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金丹。”

孔子来概括,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怀有道心,是对道的追求。所以孔子的信仰,在这里是道。也让后世的儒者,要怀有对道的信仰与追求。

第四,信仰是至高无上的境界。

我曾经讲过一个“七超”的概念,就是认为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后,就会拥有一切。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去展开,如果感兴趣,可以百度检索《七个字说尽中国文化奥秘》来了解。

我就举一个案例,大家都知道“九五之尊”这个词语,来自《易经》乾卦,九五爻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形容九五爻无比尊贵。很多人认为这个词语形容的是皇帝的地位高。而我则认为是形容人的境界高。人只有境界高了,地位才会高,受人尊敬,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还有白衣宰相。但是人如果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就会闯祸,就会祸国殃民,历史上很多昏君即是。

所以信仰,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这个时候,有信仰、没信仰,区别就出来了,显而易见。

我根据佛家六道、《易经》六爻的启发,提出一个六品的概念。

我们创造工具,创造产品,根据人对道的追求层次的不同,会产生六种情况的产品:

第一是神品,这是最高境界产生的产品;

第二是艺术品,比不可思议的神品境界略低,但是弥足珍贵;

第三是精品,比艺术品要低,但是比大部分产品要好。是优选出来的。

以上是上三品,还有下三品:

第四是工艺品,就是一般性产品;

第五是劣质品,也叫次品,质量都不过关,更别提精神、艺术等层次了;

第六是废品,完全不能用。

越有道心追求、越有信仰的人创造的产品层级越高。当一个人失去了道心和信仰,废品可能还算好的,搞不好他要乱来,走向反面和对立,开始制造毒品!什么苏丹红、地沟油、黑心棉、三聚氰胺、问题疫苗、海洛因等等,什么赚钱什么来,恶劣透顶。

所以刚才宋澎先生提到他与爱因斯坦的信仰都一样,都是真善美。

其实真善美这三个字就是《易经》提出来的三才之道。天真地善人美。三才是天地人,也是体相用。

如果说真是本体,美就是相的外在表现,善就是真的功能作用。三位一体。只要具备真,就自然具备善与美。

刚才我讲的三神也是三才之道的运用,也是体相用。神圣就是体,神秘就是相,神奇就是功能作用。

所以我们有信仰,就是构架了生命的本体和主体,自然就能具备一切善美的相与用。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就是合在一起为我们中华民族构架了一个完善的、完整的信仰系统。我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诚虚静,正清和,真善美,精气神。”

诚虚静是三心,正清和是三气,真善美是三人,精气神是三宝。

儒家诚以通天,主修诚心;道家虚怀若谷,主修虚心;佛家习禅定,主修静心。

儒家讲担当,所以出正气;道家讲脱俗,所以出清气;佛家讲因缘,所以出和气。

学儒知书达礼,所以成美人;学道返璞归真,所以成真人;学佛行善积德,所以成善人。

以诚心虚心静心养正气清气和气,成真人善人美人,最后精气神贯通天地,充塞寰宇。所以是以心使气,以气养人,最后天人合一。这就是中华文化儒释道的信仰构建。

再回到《易经》那句话:“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具备了形而上的信仰、智慧与境界,自然能够以道制器,还能够剪裁变化,推行举措,这一切,都来自形而上的指导。所以信仰看似遥远,却能切实可用。不仅对自己的个体有用,对家国的群体也有用,对世界人类乃至于全体生民都整体有用!

正所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最后,潘知常老师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信仰起来”,我很赞同,孔子、老子,乃至于后世的历代圣贤,都在做这个事情。这句话浓缩起来,就是两个字——文化。

《易经》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曾在《四为堂序》里这样写:“以文化成者,以文化而风行天下,铸成大业。文可变化气质,使人成圣;圣可变化世界,加被全民。譬有一位圣贤出,则可影响十位圣贤出。有十位则可使百位圣贤出,百千万亿,层层相推,可至于无穷。皆因一圣贤出而可臻也!不得一真圣贤,则天下惶惶而奚有宁日?故中国文化者,培育圣贤之文化是焉!举一人之力焉知不能加被全民。”

中华周易网
上一篇:祝领导春节快乐祝福语,给领导的新春祝福语
下一篇:2003年春节对联,2003年春晚回顾,有啥亮点?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