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浚字五行属什么(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2022-12-16 08:37:38

新中国成立后,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成果丰硕,历时三千三百五十四年

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作者:曹锦炎(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教授)。

王国维先生提出,“地下新材料”和“纸上材料”所印证的“双重证据法”,即以出土古文书和传世文献相互证明,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二法门。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新知识重叠,收获颇丰。 现选取其中要点,结合拙见进行介绍。

浚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浚字五行属什么(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1976年12月,陕西省周原遗址扶风县白家村南共发现埋藏青铜器1处,共计103件,其中有铭文者74件。 根据碑文内容,在西周微氏家族几代的藏品中,史壁柜是其中最有名的国宝级青铜器。 器主“史壁”是西周中期周王朝的史官,祖先是武王灭商时投奔周王侍奉朝廷,后来人被史官世袭。

史墙盘铭文共284字,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 前篇的记述从周文王开始,到时王(周恭王),称颂七代周王的功绩。 下篇以微氏高祖为始,记载五代祖先的事迹,最后以史壁本人为始,自我标榜模范和祝福。 内容清晰,评论得体,词汇丰富,不亚于《尚书》篇。

史壁盘出土和铭文资料发表后,学术界讨论热烈,前辈时贤发表的许多优秀文章,对其大义,深思熟虑,尤其是西周前期的历史,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文王是西伯,僻处西陲,在与强大的中原商王朝的斗争中,能与周边各小国和平共处,逐渐形成政治上的合作圈。 据史壁盘铭文记载,文王被称为“眞与于政”。 因此,接受“上帝降懿德”和“大畑(屏)”,“匍匐(抚)”,突出万邦政治上的“和”,在今天也起到了启发作用。

武王灭商,是商周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书顾命》年“达殷,聚大命”。 《正义》“能通以殷为周,为其大命,以殷代为主。 ”平易近人的解释《尚书》“达”字多读作“鞭打”的“挞”。 据史墙铭文记载,武王征四方,达殷(悛(民),武王征服四方,鞭打商国,使民改善。 “达”确实读作“挞”,知道旧训“达”是否是“通”。 史壁家原是殷商的遗民,所以用隐晦的笔法记录了这段历史。

昭王于16年、19年两次亲征滇国,旨在保障中原王朝获取长江中下游青铜矿产资源的南方公路,即曾伯(图一)簪子铭文中的“金道锡行”。 结果,“将六师服丧汉”(《初学记》卷七引《古本竹书纪年》 ),昭王“崩而不淹”(《史记周本纪》正义)。 据史盘铭文记载,昭王“广能滇荆州,唯奘南行”,是昭王诛杀滇荆州,使“南行”即南方通道畅通。 这既是为昭王立下丰功伟绩,又是为尊者“丧六师于汉”、“没入水中”之耻,以掩盖邪恶的杰出人物,不愧为历史学家之手。

禹治水传说,记录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尚书禹贡》年“禹铺土,刊山随木,奋高山大川。 ”记载着。 《书序》也说:“禹别九州,与山疏浚川一起,交给土来进贡。 ”。 禹接到上天(神)的命令,控制了洪水,整理了大地。 请参见《尚书洪范》箕子的话。 “我闻了从前的鲭隈洪水,谢了那五行。 帝震怒,不畀洪范九域,彧伦斁斋。 死了,禹乃嗣兴了。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彧伦攸叙。 ”禹的事迹,记载于《诗》 《书》 《山海经》和《史记》等,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辩”的讨论中,禹是天神还是人王,大禹治水传说是否可信,甚至有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存在

青铜器铭文中关于禹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两部青铜器,秦公簋记为《恐龙宅禹责(迹)》,齐侯镛记为《禹之塞》。 2002年春,保利博物馆从香港征集西周青铜器——图2 (公真)回归。 铭文达98字,开头说:“天令禹对(铺)土、楼)山、叡(浚(川) )。 碑文旨在吩咐天禹用铺土、平整山丘的方法填平洪水,并结合疏导河道的手段,治理水患。 根据器形特点,(图2 )公眞年代在西周中期(后半期),其铭文可与传世文献相提并论,《尚书禹贡》 《洪范》篇及《史记夏本纪》 《大戴礼记五帝德》篇大禹治水事迹的可信,据战国时代人猜测另外,对传世文献的成立年代也提供了新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图2 )公眞铭文述大禹治水事迹后,“廼乃”奏)域)方、场(设)征(正)、降民、鉴德; 自作自受,乡民; 成为父母,生我王,为臣。 庾(贵)唯德、民好明德、(图3 ) )耻于天下。 ”最后说:“(图2 )公说:‘民唯克用兹德,亡(无)忏’。 ”结束。 铭文旨在天为民立王,导民以德,禹为王典范; 治理人民的必须对人民有德,为人民父母着想; 天以德为贵,民以明德,天下和顺。 其和《尚书洪范》谓禹:“游九州,行九道,行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 ”《尊德义》“天子为民父母,以为天下之王。 ”据郭店楚简《尚书吕刑》记载,“故领民向方者,唯德可”。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现在要去哪里坐牢,缺德吗? 在人民中,还在听哉! ”。 然后《衢州徐偃王庙碑》说:“国家之将兴,明神降之,鉴其德。 ”。 可以读取和相互证明。 (图2 )公真铭文全篇强调的是以“德”为中心的观念。 它是西周伦理思想的骨干,被奉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之根基,至今仍不失积极意义。

唐代大文学者韩愈在浙江省衢州龙游县徐偃王庙题碑,指出衢州居民多为徐氏,在徐偃王之后。 文中写道:“衢州,故会智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邱有偃王遗庙。 或者偃王的逃亡战,不是彭城、越城的角落,而是会稽的水中扔玉数研。 ”(《韩昌黎全集》,载《后汉书东夷传》,世界书局,1935年)指出徐偃王灭国后或逃往浙江“越城”绍兴。 韩愈说,徐偃王本人逃到浙江,这种可能性不大,但徐被灭国后,一些民族进入浙江的说法或许能成立。 由于韩愈的《或说》既未记载出处,也未记载史籍,这部关于徐国的佚史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史学界的关注。

1982年3月,浙江考古学家在越国古都绍兴市的坡塘狮子山,挖掘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几件青铜器。 三个铜器上刻有铭文,一个鼎的器主是徐国殇尹《(图4 )》,另一个炉盖是《徐王之宾》? ”的器皿。 通过对葬形和出土器物的分析,这是徐国贵族的墓,部分葬青铜器是徐人流亡浙江后铸造的。 2003年春,绍兴城区塔山旁一建筑工地又出土青铜甬钟,有鸟虫书铭文,器主为“徐王旨后”之孙“自”。 据最近获得的六件徐国鸟虫书铭文青铜文鑃拓本资料显示,铭文记载了徐人的首领“脚凳”。 “曰,余为曰王,不毁(图5 ) ) ) ) )、四旨) )童) ) ) %铭文的宗旨是:“我不打算称王。 为了不让徐的家人去世,我决定到处调查之后再服从越国。” 这为徐人灭国入浙的历史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徐国本是淮水流域大国,史书和铜器铭文有“徐戎”、“徐夷”、“淮夷”、“南淮夷”之称,故地今江苏泗水一带。 穆王时,徐国强盛姓王,典籍中称“徐偃王”。 《至元嘉禾志》《徐夷僭号,引九夷伐宗周,西至川。 ”徐人势力的扩张危害了周王朝的利益,引起了周穆王的恐惧,“穆王惧怕其方炽,分成东方诸侯,奉徐偃王主之命”。 之后,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对徐国进行了围剿。 “穆王妃之所以坐上骠骑,是因为造了父亲,告诉楚国,让徐讨伐,一天就来了。 楚文王于是大举出兵灭亡。 ”徐偃王为了徐国民的安危,主动放弃北上,率领民众撤退,灭亡了国家,后世有“偃王因仁义失国”的说法。 周穆王死后,徐偃王之子徐宗又被周共王封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国力大不如前,由盛而衰,春秋后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王陕灭国。

徐国两次亡国,迫使徐人南下,流亡他乡,开辟新地,投靠友邦。 浙江各地有许多与徐偃王有关的遗迹,与这个史实有关。 嘉兴有徐偃王庙、徐偃王墓(《成化四明郡志》 ),鄞县有徐偃王宅(《史记秦本纪正义》 ),舟山有徐城(《括地志》 ),黄岩有徐偃王古城(《舆地纪胜》 ),龙游有徐偃王祠(01030000 )。 另据《明一统志》年记载,浙江省潜县(现并入杭州市临安区)姓徐,是“(徐)偃王之后的杭州望族”。 这些记载有蒙混过关之嫌,且所载地方志为迟来的文献,早期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人势力进入浙江的历史事实。

在考证绍兴坡塘出土的徐国青铜器铭文时,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徐偃王传说》名作《元和姓纂》中提出的“春秋初年的江浙,大都还是徐土”这一观点,虽非臆想,但颇有远见。 文通先生对黄岩、舟山有徐偃王遗址的材料也指出:“越州是古越国,台州是古东瓯,知徐当时也兼作瓯越之地。”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3年)两位老师的看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应该修正的是,徐人进入浙江是投靠越国,而不是兼收并蓄。 新发现的鸟虫书徐器文钟铭文,是继浙江两次出土徐国铜器之后,徐人进入浙江的历史事实又一次证明。 这是“地下的新材料”和“纸上的材料”的绝佳例子。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 1 .李学勤《越史丛考〈史记越世家〉补正》、《论史墙盘及其意义》1978年2期; 2 .乔锡圭《考古学报》、《史墙盘铭解释》1978年3期; 3 .李学勤《文物》,载《论(图2)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保利艺术博物馆编,丝装书局,2002年10月; 4 .裘锡圭《(图2)公盨—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载同上; 5 .曹锦炎《(图2)公盨铭文考释》,010 30101984年1期; 6 .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相关问题》、《文物》、2020年夏号。 )

《新见鸟虫书句鑃铭文考释—徐人入浙的新证据》(2022年01月08日版11 ) ) ) )。

上一篇:浣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浣字五行属什么(今天是世界水日)
下一篇:浒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浒字五行属什么(云南保山赋)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