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出生的人命运,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的2022,那些人,那些事

2023-02-17 12:25:05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开设“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稳、挺身、融入情”的宝贵采访经历为内容,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从北京奥运会、冬残奥会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与回收现场践行“四力”。 从振兴农村大潮的山村农家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普通牧民; 从守卫边境几十年的母子,从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珍贵文物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工程建设现场……

他们在让新闻凝固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开始,《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出了2022年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众多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故事。 希望他们的作品和故事,能带来希望和力量。

时光如水,岁月不居。 2022年随着我匆忙的脚步,在不经意间结束了。 在河南分公司学习培训的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我的2022年,我想遇见很多人,遇见很多事情,用我的笔和镜头和你们一起分享。

梦与拼

2022年3月1日,下午3点55分,我提着行李,背着相机,第一次踏上中原大地。 在那之后不到24小时,我开始了我在这里的第一次出差之旅。

河南省洛阳孟津区的张盘小学是我这一年作为摄影记者进行采访的第一站。

在不到300人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支女子足球队,在水泥地上开始了“野生”训练,但在5年内获得了包括省级比赛在内的14个冠军。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们的时候。 下课铃一响,操场上马上出现了红色疾驶的身影。 小小的足球在她们脚下来回移动,我的目光随着她们移动,欢呼声和欢呼声响彻校园。

2022年3月3日,队长王一好正在训练中。

2022年3月3日,守门员梁嘉彤在练习扑翼。

因为长时间的户外锻炼,她们的皮肤显得又黑又红,健康又充满活力。 面对我们的镜头,这些女孩子总是腼腆地笑着,显得很害羞,但当我问她们为什么要练习足球时,她们的眼睛又瞬间僵硬了,“我喜欢足球! 我有足球的梦想! ”

2022年3月2日,守门员梁嘉彤在训练中救了球。

足球教练李磊告诉我当时没有像样的练习场,没有统一的球衣。 这是我拥有的所有学校中条件最差的。 但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并没有妨碍这些孩子对足球的热爱。

为了心中的那个足球梦,夏天她们烈日下汗流浃背,冬天双手冻得红肿,尽管涂了药戴了手套,还是坚持着。 从水泥地面到绿色草坪,从村口到省内外,这些女孩子以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开了自己的人生舞台,为村里许多孩子展示了希望之路。

现在,放学后的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这个乡村小学的操场上出现了更多练习足球的身影。 她们的梦想在这里起航,而当时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努力的样子的我,也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匠与心

台灯、机器、工匠。 光影交错,刻下流逝的时间,表盘上的图案闪闪发光。

雕刻是制作名表和宝石的重要工序,是在手工雕刻机器的辅助下,通过手指控制表面图案的深度和均匀度,雕刻出精美图案的装饰技术。 程育财是为数不多的掌握镂花雕刻技术的工匠之一。

201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程育财与玑花结缘,被这美丽的图案所吸引,决心投身于这项技术的钻研。 他在三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制造出了比较完美的木雕机器。 现在,他工作室里90%以上的机械零件都是他带着徒弟自己做的。

2022年5月24日,程育财(右)在工作室内指导徒弟操作机器。

2022年5月24日,程育财的徒弟正在拆机器。

拿着方向盘,眼睛盯着小刀,金属片上均匀地展开着美丽的图案。 这看起来单调乏味,但却是一个非常细致复杂的过程。

镂空的技术包括压平、划线、雕刻镂空等十几个步骤,对精准度要求非常高,一般精度控制在头发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完成表盘上普通镂空图案的雕刻大约需要七八个小时,而复杂的图案则需要二三十多个小时。 美丽图案的背后是超常的忍耐和细心。

“要拔剑,必须静下心来。 ”程育财坐在机器前一边示威一边对着我们说。 “我总是从早上开始坐着。 一坐就是一天。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似乎很久没有一天到晚只专注于一件事了,那天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他细心干练,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他蜷起身子,坐在那里慢慢地刻着时间,我举起照相机定格那些画面。 那一刻,不管外面怎么吵,我的心一直很平静。

2022年5月23日,程育财在表盘上画线。

2022年5月23日,程育财在操作机器加工表盘。

像程育财这样的工匠其实还有很多。

在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小工作室里,59岁的李仁清正拿着一张刚刚拓片的拓片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李仁清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浪传拓技术的代表传承人。

我国碑刻的传拓技术传承千年,是印刷术发明之前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以平面碑刻和墓志为主,对高浮雕和立体圆雕无能为力。

20世纪80年代末,李仁清开始探索在高浮雕上进行立体拓印。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想法现在已经成为成熟的操作技术。

泼纸、打湿、剪纸、刷涂、晾晒、溅墨、粘接、修复……一系列流程下来,立体石像砖的雕像展现在狭长的平面拓片上。 与传统的平面拓印不同,高浮雕拓印需要将湿宣纸沿立体像的轮廓切割,笔直压在各个部位,因此拓印后的宣纸呈断片状,而李仁清需要将成百上千的碎片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平面作品。

2022年11月16日,在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车间,李仁清进行了粘接修复。

2022年11月17日,李仁清正在准备墨水。

近几年,李仁清开辟大江南北,弓背靠石窟石刻间,“复活”了尘封的历史。

“从1982年到现在的40年间,我一直在探索这个艺术,一辈子只做了这件事。 ”李仁清说。

当时的这句话我至今还记得。

2022年11月17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临时展厅体验区,李仁清正在泼墨。

2022年11月17日,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临时展厅体验区,李仁清(右)指导学生溅起墨水。

一朝一夕提炼,择事一生坚守,一刀一刻,一笔一画,一切都要精心打造。

古与今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河南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

伊水河畔,两山相对,形如石门,青山绿水,万象闪耀。

1971年以后,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重新开始了大型保护工程。 2022年来到这里的我,光荣地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

一眼就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四周搭起了脚手架,上面覆盖着“绿线”,工作人员站在高处的架子上忙碌着。 那是我第一次拍摄的视频,穿戴好防护装备后,我一手拿着照相机,另一手紧紧抓住梯子边的钢管,颤抖着向上爬。 脚手架距离地面近50米,骑在板上的我一步一步战战兢兢地走着。 不小心抬起头来就会撞到钢管,尽管戴着头盔,眼睛还是会起火。 工作的员工们,就像是身怀绝技的“大侠”,一个个“飞檐走壁”,无论多高,都像是履平地。

2022年4月14日,我登上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地的脚手架。

本次保护工程主要针对渗滤液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两部分进行。 与五十年前相比,探测雷达探测等新方法也被运用。 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他们首次从卢舍那大佛的脸上检测到了金、银元素的存在。 金箔、琉璃的眼睛、彩色……一千多年前卢舍那大佛建成时华丽的身影现在清晰可见。

五十年难得的机会来了,卢舍大佛的脸慢慢浮现在眼前时,目光相遇的刹那,我感到近距离的冲击。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跨越千年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这是2022年4月14日拍摄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的现场。

光阴流转,到处留下的古迹默默地守护着历史,见证着现在。

2022年6月,麦浪起伏,中原大地一片金黄,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宋陵区也迎来了麦收季,在这里我经历了最特别的麦收。

行走在永泰陵中,曾经庄严庄严的神道覆盖着广袤的麦田,被金黄的小麦包围着,历经千年洗礼的“守望者”们静静地站着,无言以对。

为了不伤及这些石像生,在北宋皇陵管理处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工人驾驶收割机在周边作业,而石像生周边的小麦则小心翼翼地收获。

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人们多次挥舞着镰刀。 那一瞬间,麦粒飞舞,在广阔的麦田里的我,仿佛穿梭于古今的时空。

时间是一瞬间,这是超越历史、古与今的“对话”。 默默无闻的石像生屹立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播种,见证着一年又一年麦田的丰收,就是这样日出日落,生生不息。

2022年6月1日,工人驾驶收割机收获石像生外周小麦。

2022年6月1日,工作人员用镰刀收割石像生周边小麦。

2022年6月1日,工作人员用镰刀收割石像生周边小麦。

2022年,我是目击者。 是记者。 背起相机按下快门,将所见所闻做平凡、平凡、震撼、美丽、平淡,让更多人看到,定格瞬间,一次经历收藏,留点时间。

2022年,我一直在路上见证并记录,希望未来,我也一直在路上见证并记录。

扫描下图二维码,查看徐嘉懿2022年其他文章

策划:兰红光

统一: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徐嘉懿

编辑:张岩、郝建伟、周大庆、程婷

4月14日出生的人命运
上一篇:2023年12月31日黄历,2月13日起报名,3月25日笔试!上海市2023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启动
下一篇:农历正月十二是观音菩萨,明日正月十二,你知道是什么节?记住做3事吃3样,家中安宁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